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发展谋篇布局之年,是实施教育强国、强省战略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战略部署的起步之年。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和河南省重大战略需求,扎根中原大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潜力,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发展战略提供科技创新驱动与人才智力支撑。
培根铸魂,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体系
学院以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扎根基层、勇担责任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探索创新育人模式,实施产教融合新范式,建立“双导师+产业项目”培养机制,探索企业需求订单式人才培养路径。先后与平煤神马集团、河南省化工研究所、中信重工、中原环保等国家战略产业头部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突出材料与化工学科特色,强化工程创新能力层级式培养,通过标准量化、路径细化、保障硬化,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依托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基地等学科平台,打造“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和科研训练体系。现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办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持续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深化科教融汇和数字赋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动态适配,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多年来,学院培育出“筑梦成长·半月谈”、“黄河文化”实践育人工程、绿邦志愿服务队等特色育人品牌,“微党建推动大提升”入选全国党员教育示范基地优秀创新案例,培养了一大批拥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家杰青杨树斌首创拓扑转化新方法制备二维材料,被Nature专题评述:“将二维材料推向市场的关键步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峰坚守26年研究冰箱复合发泡技术,最终成就国际领先水准,使冰箱行业每年可节约发泡原材料数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首届轻工“大国工匠”获得者黄光伟完成了中药牙膏由“单方”向“组方”的蜕变,填补市场空白;大批毕业生成长为日化、电池和材料行业技术骨干,创办亿元以上企业十余家,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交叉融合,打造战略引领学科新生态
高水平学科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要,始终将学科专业聚焦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增长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内涵建设为抓手,以河南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新材料”“环境生态学”建设为支撑,优化学科布局,积极筹建材料与化工专博授权点,化学、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硕授权点,助力我校ESI工程学科晋位至3.14‰、化学学科晋位至3.67‰、材料科学6.28‰。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序列。
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聘请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全职引进外籍院士、柔性引进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为学科战略科学家;建成以“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为核心,以“多尺度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生物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发”等6个省部级创新团队为骨干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充分挖掘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资源与优势,加强海外背景优秀博士和博士后的引进,全力为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
学院围绕河南和中原经济区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生态环保等传统和万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的关键需求,形成了极端使役材料、多尺度功能材料与器件、能源与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化工与生态安全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在高纯冶炼、陶瓷/钨(钼)合金、防贴面爆炸玻璃、火灾有害气体敏感材料、高效能量转化存储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为河南省轻化工行业企业的提质增效、绿色清洁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聚力攻坚,锻造赋能区域发展新引擎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围绕河南“7+28+N”产业链,本着“自主创新、重点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策略,着重解决经济发展中带有共性、前瞻性、基础性、应用性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主动融入“化工新材料、先进合金材料、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重点产业。依托河南省表面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化工分离过程强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环己醇催化分离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与地方政府及驼人集团、洛阳隆惠石化等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基金5项,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一等奖、省部级二等奖11项,研究成果在Nat.Commun.,Adv.Mater.,Angew.Chem.Int.Ed.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
深化校地协同创新机制,构建“高校研究支撑-政府需求牵引-产学研用联动”的环境治理新模式,有效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生态环境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总理基金)重点项目、濮阳市生态环境局黄河流域濮阳段水生态调查与评价项目等研究成果,为地方政府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牵头组建河南省可降解塑料联盟,推动河南“禁限塑”立法落地落实,为我省白色污染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解决方案,为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天蓝地绿、山美水美的美丽河南贡献智慧和力量。获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河南省工信厅、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的高度认可,受到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并多次收到书面表彰。
开放互鉴,培育国际创新合作新格局
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开放合作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践行“国际化+”发展模式,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加快融入国际高等教育体系,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先后与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等10余所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交流关系,成功签署一系列国际交流合作协议,积极推动师生的互访交流,选派10余名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研修学习。建有河南省晶态微结构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联合开展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构建适应留学生学历教育的精品开放双语课程(群),举办“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国际论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河南)”等学术会议,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面向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郑州轻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科研人才互动互通、科研项目对接揭榜、本硕博贯通培养、平台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发展机制,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团结奋进、锐意进取,汇聚服务“四高四争先”的磅礴力量,在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中,奋力开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