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圆满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河南省委高瞻远瞩,提出“四高四争先”战略部署,为河南高质量发展照亮奋进之路。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科技处紧紧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在高能级科研平台、高水平科技创新、高效率成果转化等关键核心领域持续深耕,在全体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效。
坚持“四高”工作标准,取得显著成绩
高起点谋划,搭建科研平台体系。国家级平台实现突破:学校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牵头重组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功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面制品领域的影响力,支撑河南省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高质量发展。目前学校建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7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保障。
成果转化平台构建:精心打造“一中心、三站点、多载体”的立体式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以郑州轻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线上汇聚学校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并实现快速匹配;线下定期举办成果推介等活动,促进科研人员与企业深度交流。通过三个站点对接不同产业集群,依托多类载体实现“入驻孵化促科研、科技创新促转化、转化收益哺科研”的良性循环。2023年成功获批“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成果产业化类)”,郑州轻大产业技术研究院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实现了高层次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全国技术市场领域最高奖的突破。
高标准推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研项目与奖项成绩斐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针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高水平科技奖励等目标,建立高层次科研项目成果培育制度。2024年学校主持获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零”的突破,主持获一等奖数量位居省内高校第三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2024年共获批43项,其中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面上项目20项,青年基金21项,数学天元基金项目1项。时隔七年,立项数量再次突破40项,面上项目立项数量创历史新高,位居河南省高校第6位。
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始终将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发现培养机制,加强有组织科研,制定了《郑州轻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试行)》,启动了郑州轻工业大学青年培育基金项目。2024年获批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9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8名、团队2项。
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拓展:深度推进产学研融合,与105家规上企业共建了校企研发中心,其中与中铁工程装备共建的“智能隧道掘进装备”和与双汇集团共建的“肉品精准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校企研发中心获批河南省校企研发中心。40名教师入选河南省首批“科技副总”,位居河南省高校第四位,科研成果在中铁工程装备、格力电器等众多知名企业实现转化应用,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高效率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在科技成果赋权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制定了《郑州轻工业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管理办法》,推动了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共生耦合,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23年,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单位)”,成为河南省唯一获奖高校。学校科技处荣获2023年度中国生产力促进(服务精英)一等奖,并在颁奖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我校科技成果转化成绩。
成果转化数量与收益大幅增长:开展试点改革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显著。2021-2022年,成果转化仅58项,合同金额1212万元,到账经费436万;而2023-2024年,科技成果转化增长至335项,合同金额达5337万元,到账经费4350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锚定“四争先”要求,精心谋划未来发展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先,强化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持续优化科研平台布局:进一步加大对科研平台建设的投入,在巩固现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新的科研平台建设项目。聚焦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争取在未来3年内,新建1-2个国家级平台,20余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科研条件和创新环境。
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对校内中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通过设立科研人才团队培育专项基金,遴选出一批研究方向明确、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科研团队,给予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加强协作共赢与集群效应,提升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效能。计划在未来3年内新增省级科技人才40人次,新增省部级及行业协会最高奖励10项,并在国家级科研奖励和重大重点项目上取得新突破。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争先,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参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计划在未来3年内,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00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增长10%以上。
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上争先,加大科研投入与创新激励。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拓展渠道,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和经费支持,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科研工作。计划在未来3年内,科研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保持稳定增长。
完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加大对优秀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的激励。设立科研成果转化专项奖励基金,对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给予奖励。同时,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方面,进一步向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业绩突出的人员倾斜,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科技处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四高四争先”重大战略部署,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推动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