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日报、齐鲁晚报等:企业来了“科技副总”-- 河南首批626位学者“上岗” 产学研深度融合释放创新活力

时间:2025-03-31浏览:10设置

郑州轻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张振亚,最近办公换了个地方,从大学的实验室里,换成了郑州凯雪冷链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旁。而他的身份也随之一变:从大学老师变为“科技副总”。

和张振亚一样,今年春天,河南首批626位身兼双重身份的学者,带着实验室的晨露与车间的机油味,开启了一场产学研间“跨界”的探索之旅。这一举措的背后,是我省在探索科技人才服务企业新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我省试图通过“科技副总”这一创新性政策,精准“把脉问诊”,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那么,从“象牙塔”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这场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是否能破解企业发展难题,释放创新活力?连日来,记者来到企业车间,探访多位“科技副总”的工作状态,了解来自生产一线的“鲜活故事”。

打破“隐形墙” 架起“连接桥”

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材料学院蒋正权副教授的办公桌上,两份证书并置:一本是高校教师资格证,另一本是河南省“科技副总”任命书。“过去5年我是穿梭在校园与企业间的‘信使’,现在身份转换了,感觉责任重大,但又充满希望。”

蒋正权,也是首批“科技副总”之一。

所谓“科技副总”,是指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任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等职务,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在此之前,我省出台了《河南省“科技副总”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自2024年起3年内,全省将选聘3000名左右“科技副总”到企业任职。

随后,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选拔和匹配,今年春天,626位“科技副总”正式到企业任职。

作为省会郑州,自然也先行先试,此次共有120名“科技副总”来到郑州的企业,这些入围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等30余所高校及研究院的优秀博士。他们任职到120家郑州企业,涉及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育种、食品生产等多个关键领域。

在蒋正权看来,“科技副总”发挥着校企“黏合剂”的作用。“长期以来,科研与生产之间隔着一堵看不见的‘隐形墙’,高校的科研成果难以落地转化,企业的技术难题却‘无人问津’。”如今“科技副总”这一创新举措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带着“编制在高校、岗位在企业”的双重身份,奔赴企业的技术攻坚一线,打破“隐形墙”,架起实验室与生产车间的创新“立交桥”。

其实,蒋正权和郑州市欧普士科技有限公司也颇有渊源:2019年起,博士毕业的蒋正权就开始做这家企业的技术顾问了。没想到,这次直接任职为“科技副总”。“以前,我是代表学校被企业请来进行产品研发合作的技术顾问。现在,我成为企业聘任的‘科技副总’,有了更大的授权,可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研发创新,变成了‘自己人’,就感觉责任更重、担子更重,但是能做的事情更多,我现在每天都干劲十足!”

巧的是,不久前,郑州市欧普士科技有限公司遇到一个技术难题,恰好是蒋正权的团队刚攻破不久的难题,“公司客户想要一款高性能抗水型润滑脂,正好学校之前研发出一款纳米新材料——疏水性二氧化硅和油溶性硫化铈,可以满足这一技术需求。目前技术人员已经带样品回去试用,检测性能参数是否满足条件。”

在郑州凯雪冷链股份有限公司任“科技副总”的张振亚,感触也颇深:“以往科研成果更多地体现在论文里,如今能够运用所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感觉论文和专利真的有了‘用武之地’。”

短短任职“科技副总”一个多月,张振亚及其团队在凯雪冷链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先后成功申报了冷藏机组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等5项专利,为企业攻破技术难题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从学者到产业“解题人”,不少“科技副总”到企业任职后,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传技术、解难题、搭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成果落地转化。

对此,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科技副总”实施选派工作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推动专家人才与企业发展进行有效链接、深度融合,破解专家人才普遍面临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难和企业普遍面临的缺项目、缺人才这两大难题,是一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探索。

校企“双向赋能” 激活创新潜力

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孙亚楠的手机里,有好多个专家群。当他以河南宝莱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科技副总”的身份遇到难题时,全球不同领域学者的智慧在云端交汇成“银河”。“我们不是单枪匹马的骑士,而是带着整座知识城池来叩门。”

不能让高校科研成果“锁在论文里”,企业技术需求“悬在车间上”。孙亚楠认为,除了搭建桥梁外,“双向赋能”是“科技副总”的另一个意义。如他所说,“科技副总”绝非仅仅是选派至企业的“特种兵”,更是深度链接企业与高校的“通讯兵”,在企业需求与高校科研资源间搭建起沟通桥梁。

“企业靠自己的力量往往很难调动高端科技人才资源,很多技术问题需要汇集多方技术力量。但现在通过我这个‘桥梁’,链接到我背后的学校‘专家库’寻找对口专家,输送源源不断的资源注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增值服务’,激活创新‘一池春水’。”孙亚楠说道。

对此张振亚深有同感:“在实际工作中,行业所面临的复杂问题绝非我一人之力就能解决。作为高校老师,我接触前沿科技理论的渠道更为便捷,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可以联合国内名校作为支撑,跟高校、科研院所做技术交流,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与培养。这其实是高校与企业的共赢,高校的技术借助企业平台实现了产业化推广,而企业则依托高校新技术提升了产品的性能。”

孙亚楠谈到,打破校企间壁垒的关键是资源互通,“科技副总”以信息传递者、资源协调者的身份,打破校企间的壁垒,让知识流、技术流、人才流得以高效流动,实现校企“双向赋能”。企业和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两大主体,“科技副总”引入高校科研力量,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同时也能“反哺”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形成科研与产业良性互动循环。

“高校老师也想要‘引进来、走出去’,兼任科技副总不仅能为企业排忧解难,也让高校教师更深入地了解行业需求,为科研提供持续攻关方向。”孙亚楠深有感触地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热潮涌动的当下,高校年轻教师也希望积极主动地融入创新过程,而不是闭门造车做研究。“我们希望能面向市场、面向国家需求,开展有实用价值的科研,协助企业推出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

创新工作模式重构创新生态

放眼全市,“科技副总”们正在不同领域点亮更大的创新区域——“孙亚楠们”,将学生的论文课题植入企业生产线;“蒋正权们”,把车间数据变成教学案例;“张振亚们”,专利证书上开始出现校企双署名……

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企业与现代服务业处相关负责人透露,自河南省科技厅发布《关于2024年度河南省“科技副总”岗位发布和组织申报的通知》后,首批提出申请的企业就已超过1000家。最终,626家企业成功与科研院校结成“对子”。此次选派的专家均经过精准匹配,企业按需“发榜”,专家定向“揭榜”,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这样一来,“科技副总”真正成了企业创新链的一环,科研人才深入企业,精准“把脉问诊”,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

对于企业来说,选聘一名“科技副总”,就等于对接了一所高校,链接了一个资源平台。郑州市冷链装备产业研究院院长龚毅表示,在“科技副总”的加持下,“船小好调头”的企业转型升级之路越走越宽广,高校的科研成果走进企业,也能更好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科技副总’最终解决的是产业升级及人才培养问题。”孙亚楠认为,高校专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打通了产学研“经脉”,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重构与融合,可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正如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所说,企业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设立“科技副总”是深入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贯通产学研用全链条的重要举措,突破传统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制”局限,将人才智力资源直接嵌入企业创新链条,通过构建“人才—技术—产业”的立体转化通道,把创新链建在产业链上、把人才链嵌入产业链中,实现技术转化的乘数效应,形成了技术创新同题共答、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

“我们要打造的不是简单的人才流动,而是创新生态的重构。”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动态调整的“技术需求库”与“专家人才库”,实现“企业点单、政府配菜、高校接单”的精准对接。这种制度创新,旨在让中原大地成为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的“强磁场”。

当又一个朝阳照亮嵩山之巅,“科技副总”们已经携知识和资源再一次走到生产车间,从传统产业到新兴领域,这支创新生力军正用智慧和汗水,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当更多“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线”上的现实生产力,郑州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更为坦荡,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动力、活力。

 

链接地址:

郑州日报:https://zzrb.zynews.cn/html/2025-03/31/content_1491975.htm

齐鲁晚报:https://qlwb.com.cn/detail/25887779.html#ocr

中原网:https://toutiao.com/group/7487570840188486179/

新浪财经:https://finance.sina.cn/2025-03-30/detail-inermvxh9041155.d.html


 


图说轻工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