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光明日报以《河南: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报道我省十年来资助工作取得的成绩,其中我校的智慧资助模式,让助学金发放有准度更有温度。原文如下:
十年来,河南累计发放资助资金1153.3亿元,资助学生1.22亿人次;全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县级学生资助中心达到183个,较10年前翻了3番,实现了各省辖市和县(市、区)全覆盖;国家助学贷款人均贷款额度,从2012年的4771元提升到2021年的8207元,增长了72%。
日前,在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学生资助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河南交出学生资助工作亮眼成绩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全面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持续推动精准资助、全面帮扶,资助育人、立德树人,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让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助学政策全覆盖,实现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如果没有资助政策,我可能早就辍学打工了,上初中的时候父母病倒,克服困难考上了大学,又因为学费差点放弃。”郑州轻工业大学李同学说,在资助政策与学校的帮助下,我已经顺利升入大三。
学生资助政策日臻完善,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得到全面保障。河南紧跟国家改革步伐,建立健全了“奖、贷、助、补、减、免、偿”等多位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了42项资助政策,实现了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类别、全学段、全过程的资助政策全覆盖,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给鲁山县教育带来显著的变化。”鲁山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兵战表示,教育公平得到彰显,因贫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学生求学愿望更加强烈,每年都有近2000名学生升入重点一本高校,为我县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2012年起,在继续做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基础上,河南全面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是全国较早实行两种贷款“双轮驱动”的省份,2021年共发放助学贷款51.8亿元、居全国首位,实现了对省内学生和考往省外的河南籍学生“应贷尽贷”。
学生资助更智慧,助学金发放有准度更有温度
“基于‘大数据’分析,学校针对不同困难群体实施多样化的帮扶措施。如代办“绿色通道”、赠送“爱心助学大礼包”、实施“餐费补贴”计划、发放路费补贴等。”郑州轻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志坚表示,这些补助的发放都不广而告之,而是采用智慧学工平台精准推送。既做到保护学生隐私和尊严,又避免出现“虚假认定”,释放技术的温度和制度的善意。
“按照县扶贫办下发的扶贫数据,由各校与学生学籍进行比对,确保建档立卡学生信息精准,通过财政惠民惠农“一卡通”系统,及时将资助金通过银行发到学生或监护人银行卡中。”博爱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世涛介绍,脱贫攻坚期间,我县共资助建档立卡学生2.8万人次,资助金额1409万元。
近年来,河南不断提高精准识别认定水平,全面推行国家资助系统,信息录入精准又高效,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填报实现“三个100%”,在校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受助学生数据“3个零误差”。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面部识别系统完成3.0升级迭代,学生资助“一网通办”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筹备启动。全省征集推荐学生资助信息化专家14人、优秀典型案例11篇。
资助育人守初心,助力学子成长成才
“我校把资助工作放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中,把“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灵魂,提出了“铸爱心工程、育诚信英才”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理念。”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田力说,在对学生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实现了资助、服务、育人的有机统一。
受资助学生中涌现出了全国首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王一硕、全国“优秀大学生十大自强之星标兵”白云苹、抗疫最美逆行者朱海秀等一批批叫响河南、影响全国的大学生先进典型。
一直以来,河南坚持以资助育人为立足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连续17年开展“诚信校园行”活动,连续15年遴选推广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的先进事迹,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至2021年12月底,全省到期贷款本金144.69亿元,本金违约率仅为0.55%,远低于国家及河南确定的风险补偿金比例,全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现持续良性运行。
作为学生资助政策的受益者,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的秦中朋,毕业后,不顾家人想让选择高薪工作的劝阻,毅然回到了母校工作,“因为我想把这种受助精神传递下去,告诉其他贫困生贫困并不可怕,我们有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勤奋去改变自己的人生。”
链接地址: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058a1a55e5f94254a8973be865c7b4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