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河南日报、大河网以《交脱贫答卷 续振兴新篇》为题,报道我省农村扶贫脱贫工作成效及扶贫干部勇挑重担,铆足劲头,冲在一线,敬业苦干情况。其中,报道了我校驻台前县清水河乡清东村第一书记姬鹏先的工作情况。全文如下: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今年俺家房子翻新盖起了两层楼,俺那口子的身体也一天天好起来了!”2月22日中午,匆忙给丈夫做好饭,自己扒拉了两口,韩红晓就匆匆踏上上班路。这样日复一日照顾丈夫的生活她坚持了15年。
贾洪涛、韩红晓夫妇是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脱贫户。2006年11月,一场车祸导致贾洪涛全身瘫痪,照顾瘫痪的丈夫,抚养年幼的子女,家庭的重担全落到了韩红晓的肩上。
虽历经生活变故,但韩红晓从没被困难打倒过。“光靠政府俺心里过意不去,还得自己干!”韩红晓先后在北舞渡镇的家具店、服装店做导购员,每月能挣2000多元。靠劳动致富的韩红晓,2016年成为村里首批脱贫户。
“俺现在每天充满干劲,多挣钱给娃攒学费,给丈夫改善生活!”提及将来,爱笑的韩红晓信心十足。
如今,走进全省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村一景、一景一画和脱贫户的一张张笑脸。
摘穷帽拔穷根
2020年,我省如期实现了剩余35.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的年度减贫任务。
走进2021年,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已迎来新的历史性跨越。经过8年接续奋战,我省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胜利,实现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2016年至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734.9元增加到14366元。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饮水安全全面达标。
洒汗水啃硬骨
帮谁家收过麦子,为谁家送过慰问品,调解过谁家的纠纷,又帮哪个贫困户解决生活难题……河南工程学院驻太康县城郊乡池庄村第一书记李鑫做的每件事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注册商标、流转土地、设计农产品包装、开展消费扶贫、发展村集体经济……新年过后,郑州轻工业大学驻台前县清水河乡清东村第一书记姬鹏先又忙活起来,2月25日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打开笔记本又开始记录起村里的点滴变化。中原大地上,这样的扶贫故事每天都在书写。
近年来,我省扶贫干部铆足劲头,冲在一线。全省各级在岗驻村干部7.13万人,其中第一书记1.98万人,组织19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市、县结对帮扶19个脱贫任务较重的贫困县,省属53所高校结对帮扶53个贫困县。全省广大扶贫干部勇挑重担、深深扎根农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稳脱贫谋振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从脱贫攻坚到全面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省继续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真扶贫,扶真贫,还要政策帮。我省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4260元,22%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不低于5538元,惠及50万人。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103元,惠及375.67万贫困人口。
强化兜底保障,巩固脱贫成色。我省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215万人。全省有6558所各类机构承担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入驻贫困人口4.83万人,有45.79万名贫困人口享受亲情代养、居家赡养和邻里助养服务。探索实施保险扶贫,覆盖108个县(市、区)的261.5万农户,为稳定脱贫加筑多重“防护网”。
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河南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上,河南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链接地址:
河南日报 http://newpaper.dahe.cn/hnrbncb/html/2021-03/05/node_64.htm
大河网 https://news.dahe.cn/2021/03-05/808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