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院是我家。这话对我而言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有两代人的轻院情结。我,1981年有幸成为轻院食品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已经在这里学习、工作了36个春秋,现在是食品(烟草)工程学院的一名教授。毫不夸张地说,是轻院培养、造就了我。我的女儿,2008年再次有幸成为会计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目前正在攻读管理学博士。无论她将来走向何方,第一学历——郑州轻工业学院的烙印永远也无法抹掉。
在轻院内部,像我这样具有两代人情结的家庭为数不少。但是,能像我们父女一样,恰好赶在轻院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进入学校、从而有幸成为见证人,恐怕并不多见。1981级,是入住东风校区的第一届本科生;2008级,则是入住科学校区的第一届本科生。这或许是机缘巧合,也或许是命中注定吧,抛不开的轻院情结。
在轻院学习、工作的30多年里,令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事情和时光,恐怕就是1981年初次踏入东风校区时看到的情景,以及之后的那段校园生活了。那年9月初的一天,当姐夫用自行车驮着我和简单的行李,从郑州市南郊出发、穿过市区又来到北郊后,即将过上城市生活的幻想顿时破灭了。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处于乡村、菜园和庄稼地包围中的校园,校园内的情景更是令人难以想象。满目齐腰深、枯黄的杂草,其间散布着三栋孤零零的建筑——脚手架矗立、半施工状态的教一楼,位于现图书馆处。外部还未粉刷,内部空荡荡的食堂和紧挨食堂的一号宿舍楼。荒草中踩出的一条小道,把三栋建筑连在一起。宿舍楼里住的是建筑工人,我们180名新生被安排在了教一楼(现教二楼)主楼五、六层和西配楼四层的几间教室内。由于尚未完工,洗手间还无法使用,洗漱要到楼外的露天水龙头处,方便则要跑到校园南墙处用草席围起的简易厕所内。晚上各个“宿舍”配备马桶,洗刷马桶是每天必做的功课。除了洗漱、吃饭、上厕所,我们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教一楼三层以上的空间内。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义务劳动,拔草、平整校园、种树……。或许是劳动成瘾了吧,当校园内无活可干的时候,我们一度把义务劳动的战场延伸到了附近村庄的五保户家中或是南阳路附近的京广电影院里。这就是81级初入东风校区时的校园情景和校园生活。当时的感受可想而知!但很快我们就接受、适应了这种生活,虽然有无奈的成分,但更多是因为求知的欲望,以及充满校园的、浓浓的师生情和同学情。
校园建设的速度很快。渐渐地,我们有了篮球场等活动场地,可以正常上体育课了,可以坐在食堂的餐桌旁就餐了,也有了正式的宿舍。但说来也怪,对这些变化的记忆已十分模糊,反倒是那段苦且快乐的日子,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各类建筑或雄伟高大、或古色古香,初入校园就能感受如此美妙环境的学子们固然幸运,但也略显平淡。我们更加幸运,因为那样的一座校园,可遇而不可求;我们更加幸运,因为无法复制的艰苦的校园环境,使我们多了一份历炼。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练的人,面对困难时更容易保持乐观的心态。就好比当年走在荒草中踩出的小道上,忽然有一只受惊的野兔从面前窜过时,我们先是被吓了一跳,接下了就变成了一阵阵追逐野兔的欢声笑语。
校园首批入住者是我的一种资本,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更使我受益匪浅,并惠及后辈。2008年,当我陪着女儿走入正在建设中的科学校区的时候,她的失落感一点不亚于当年的我。于是我讲述了当年的经历和体会,并对她说,现在的校园里不仅有教学楼、宿舍、食堂、运动场,还有硬化的路面和行道树,你比我可幸运多了。女儿很快释然。2016年,我送女儿到南方某百年高校就读博士,校园环境很美,学习、工作环境也很舒适,女儿兴奋异常。但当她走入年久失修、拥挤的宿舍后,顿生失落感。于是我说,学校把你们安排在陈旧的宿舍里,是不希望你们一天到晚待在这里呀!乖巧的女儿理解了我的意思,不再闷闷不乐,还调侃道:“听说清华、北大的宿舍更破,难怪那里人才辈出呢”!
在轻院即将迎来建校40周年之际,忆往昔、看今朝,为学校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感骄傲。所有的学子和教职工们,轻院的印记已烙在你身上,好也罢、不好也罢,永远都无法磨灭掉,这就是轻院情结。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轻院变得更加美好吧!为别人,也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