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党委宣传部特别策划推出“凝心聚力谋发展 求真务实谱新篇”专题报道,聚焦教代会代表及普通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期待,谈变化,说发展,话梦想,怀着信心和憧憬再次起航。学校有一支老中青三代相结合、德艺双馨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他们兼具60年代的深沉情怀,70年代理性务实,80年代创新多元,多少年来,他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们攻陷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他们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期特别报道将聚焦他们,展示他们的风采,倾听他们的心声。?xml:namespace>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轻工特色专业人才 | ||
![]() | 历经三十九载春秋,几代轻院人拼搏奉献,锐意进取,郑州轻院已成为河南省知名的轻工特色高等学府。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技术进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优势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专业背景宽厚的高水平轻工人才。加强关联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沟通,探索人才培养的协同模式。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我们的科研优势,针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大问题,引导优势学科协同开展研究与攻关,不断凝炼科研方向,加强人才队伍凝聚,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过程中打造我们的科学研究集团军。 | |
张中义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教授 |
敬业乐业三尺讲台挥洒青春 | ||
![]() |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今年是“十三五”的规划开局之年,作为校六届教代会的一名普通代表,倍感振奋。 教师首先要敬业、乐业,并在敬业、乐业中获得人生乐趣。敬业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坚定的专业信念。敬业还需乐业,乐业就是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始终充满兴趣,乐之不倦,无悔无怨。为了教育事业能够不为物所欲,不为名所动,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教育的百花园中辛勤耕耘,坚持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 |
何文斌 机电工程学院 教授 |
依托平台优势 提升科研水平 | ||
![]() | 学科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郑州轻工业学院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教学质量工程、科研规模与层次等方面日新月异,已经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拥有了较好的平台。为了实现学校更名大学、博士授予权单位和建设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的目标。我们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点支撑学科建设方面,依托“应急平台信息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和“河南省嵌入式与智能系统院士工作站”有力平台,以嵌入式系统设计为手段,在农产品智能终端数据安全可追溯研究等方面,加强学校与行业专家、企业的合作交流,联合攻克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完成科技积累,积极做好国家级重大项目、重大奖励的组织申报工作,推进产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 | |
尹毅峰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教授 |
推进“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智库建设 为学校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 ||
![]() | 近年来,我们秉承“自强、力行、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在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设立和社会学省级重点学科的获批充分体现我校社会学学科发展取得的成就,为进一步将其打造成为社会发展研究领域的智库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后,我们将围绕我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并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等要求,强力推进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步伐,并力争在高层次人才、标志性成果、高标准平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早日将其建成省内知名的智库。 | |
代志明 政法学院 副教授 |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 ||
![]() | 在知识大爆炸的现代世界,网络信息把教师与学生放到了一个同样的知识平台上。教师能获得的知识和资料,学生同样也能获得。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所要传授的就不仅仅是知识那么简单了。大学生应该在四年的大学求学生涯里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得自我学习提高的能力;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沟通能力;通过各种大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获得参与社会活动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实践课程的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大学教育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保证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与社会活动中能够不断充实自我、适应社会发展、紧跟时代的需求。 | |
卢建洲 艺术设计学院 副教授 |
加强团队建设 促进学科与专业发展 | ||
![]() | 作为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和专业建设的主要负责人,根据国家十三五重点发展规划提出的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和河南省产业结构特点,建立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开放合作的方针,重点做好学术方向凝练、科研平台建设、学术氛围营造、青年教师培养与发展、高水平成果培育、教师国际化和工程化培养等工作,重点开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制冷与热泵新技术、冷链及冷冻冷藏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重点学科建设、卓越工师计划和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特色骨干大学的建设贡献力量。 | |
吴学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副教授 |
增强凝聚力 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 ||
![]() | 学校“三大任务”的提出,令轻院人鼓舞振奋。作为一名轻院人,我谨用我个人的一些思考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内涵式发展本质就是人的发展,轻院的战略规划、制度建设已经比较健全,对于学校发展来说,在新引进的博士教师的基础上,盘活老教师的人力资源也尤为关键,这就需要我们要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出让每一位教师爱岗敬业,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业务能力;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丰富老师的业余生活,注重工会“不遗忘一位轻院人”的作用,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培育,为实现轻院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
张省 经济与管理学院 校特聘教授 |
凝练学科方向 努力提升科研工作水平 | ||
![]() | 我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一直以来都同学校的发展密不可分。学校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保障。近年来我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项;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河南省青年科技奖,并被授予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近五年在一/二区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多篇,3 篇入选了ESI高引用论文(全球前1%),1篇入选了ESI热点论文(全球前0.1%),总被引用次数超过 1000 次,获授权发明专利 11 项。目前本团队正在积极申报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梳理研究思路,凝炼学科方向,整合研究梯队,力争获得更多原创性、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使所在学科尽快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的行列,为学校申报博士点以及更名大学等重点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 |
刘春森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教授 |
教学科研两手抓 育人学术两不误 | ||
![]() | 2014年,我在学校人才引进政策的感召下来到这里工作。作为软件学院首批引进的6名博士之一,学校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保障,使我可以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再无后顾之忧;配备教学导师、组建科研团队、指导申报国基金项目,使我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2015年我们6人中有3人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备受鼓舞,树立了强大的学术自信。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两手抓,育人学术两不误,上好课,把基本的理论知识、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最新的学术动态传授给学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眼界;做好科研,注重总结学术和科研成果,将其融入到教学中,很好地将科研成果反哺到教学中,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 | |
李玉华 软件学院 校特聘教授 |
搭教师成长平台 促教师专业发展 | ||
![]() | 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不久的我,虽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和憧憬,却也曾因为角色的转换而感到迷茫。学校为每位新近教师配备了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使每位老师能够快速地成长并熟悉自己的工作。我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同时分别承担了虚拟仪器技术等多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并担任2015级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新专业的班主任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和个人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全面引导和大力支持,今后一定要继续努力,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积极投身所在院系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新专业学科方向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学术团队建设,并在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学校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
张吉涛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校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