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南日报》发表党委书记张亚伟教授的理论文章

时间:2003-03-25浏览:136设置



    今天的《河南日报》在《理论与实践》专版,发表我院党委书记张亚伟教授的长篇理论文章《全面建设小康 高校肩负历史重任》。全文如下:

                     全面建设小康 高校肩负历史重任

 

                               张亚伟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刚跨过小康门槛的中国指明了新的方向,标志着我国进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新的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如何从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需要出发,深刻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历史责任,确立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发展思路,是在新世纪初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高校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显著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但是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当前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我国人力资源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个挑战对高等教育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我国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4%左右,低于世界水平;二是我国劳动力的知识结构重心偏低。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三是我国人才状况不适应国际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新技术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都不能满足现实和发展的需求。面对挑战,高校要始终把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自己的生命线,紧密结合与适应当前和未来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入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教育方法,全面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改革,建立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评价体系。高校要与其他层次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与沟通,把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紧密地结合好,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高校教育体系。

  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民受教育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标志,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未来10年到20年,我们必须显著增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以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力度为目的,努力培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为高校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指明了努力方向。高校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承担着国家、地方和企业大量的研究与开发任务。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生产传播和应用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当以“育人为本”,促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功能协调发展。

  根据十六大报告“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今后相当一个时期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要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以增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力度为目标,做到大力推进高校科技体制创新,形成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新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调动高校师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调整、整合高校科学研究基地,大力促进高校科技资源的共享,使高校科研条件建设迈上新水平;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形成一批科技创新的先锋队;加强学科建设,逐步推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力量和较高科研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加快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规范高校科技企业管理;推进和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高校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创新性人才。而创新性人才的创新行为一定要来自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而只有独特的学习路径才能构造出独特的知识结构。当前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要以新思想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前瞻性和国际化的要求,实施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培养框架,按照学科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努力培养更多基础宽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优秀人才。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中,我们究竟能否抓住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我们在这20年间能否不断培养出为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创新营造出使拔尖创新人才能够顺利成长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全面发展的土壤,学术自由的空气和道德养成的氛围。

  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社会文明进步,使高等教育成为向小康社会全面迈进的重要精神动力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高等院校作为创造和传播科学文化阵地,作为文化发生和传播的载体,应该成为先进文化的继承者、探索者和引领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因此,高等院校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让中华民族文化深厚的东方底蕴、鲜明的民族风格、绚丽多彩的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得以坚持、继承、发展、创新。要不断地立足创新,与时俱进,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颠峰,站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前列,把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培养成先进生产力的掌握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体现者,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者,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改革建设的实践中,扎根民族文化的沃土,吸纳世界文明的精华,以新鲜的思想发现和独特的文化创新,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辐射、示范、实践的重要基地和重要推动力。 

 

                                                   河南日报 

                                                   2003-03-25 00:00:00

                                                   责任编辑:郭俊华 

图说轻工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