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南日报》发表我院党委书记、院长张亚伟教授长篇理论文章

时间:2003-07-15浏览:102设置



    今日《河南日报》理论与实践版以“现代化进程中领导干部的现代意识”为题发表我院党委书记、院长张亚伟教授的长篇理论文章,全文如下:

                       

                     现代化进程中领导干部的现代意识

                                  

                                张亚伟

  马克思曾经指出:“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意识的现代化是同向共进的。现代化的社会塑造着人的现代意识,而深受现代意识影响的现代化的人也推动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对于社会生产的主体、建设的主体――人,必须与现代化实现进程相协调,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对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更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具有现代意识。  

    领导干部的现代意识既是确保制定符合现代化发展方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也是确保建立先进的社会运行体制、保证先进的社会运行体制正常高效运转的需要。在现代化的社会运行体制中,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未能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法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经济生活中过多的行政干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迟缓等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干部缺乏管理现代社会的现代意识。缺乏现代意识修养和素质,总习惯于在旧轨道上运转,就难以驾驭驶向现代化的“航空母舰”达到胜利的彼岸。

  领导干部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引导者、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者,应当与时俱进,培养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先进的思想意识。

  适应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意识。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在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必须形成民主的权利意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正确处理国家权力与公民的民主权利之间的关系;必须树立民主的平等意识,摆正自己公仆的位置,根除传统政治文化中把官民关系视为父母官与子民的恩养加统治关系的观念;要树立民主的宽容意识,承认他人有权在没有违反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前提下的多元化选择。当代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方面各种所有制成分的并存,社会生活中多种生活方式的并存,政治体制中民众参政议政和监督领导干部,都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民主的宽容意识。

  适应现代社会管理的法律意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集中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形成法律至上意识,把宪法和法律作为自己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最终的、最权威的价值判断标准,自觉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要形成依法治理意识和法定权限意识。领导干部的一切权力都不能超越法律和人民在法律范围内给予领导干部的授权。

  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技意识。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支撑力量,已成为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领导干部要适应现代化要求,必须形成科技经济意识,将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把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宗旨落实在行动上。形成科技文明意识,形成科技人才意识,尊重科技人才、善用科技人才、服务科技人才;必须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科学,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尊重科学,坚决避免“拍脑袋决策造成‘高学费’”的失误,从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进步。

  适应现代社会效率的信息资源意识。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生存”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行、调控的影响愈来愈大。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其领导活动的正确与否,与其占有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息息相关。掌握信息越多,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越强,决策的回旋余地就越大。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形成良好的信息收集意识,善于主动地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高效率地收集、吸纳有效信息;形成信息利用意识,善于从过去和现在的信息中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变化,从已知信息中发现未知事物,预测其发展规律,从中发现机遇和新的发展方向,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开放意识。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覆盖面最大、渗透力最强、影响力最持久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我国加入WTO后,从现代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理念到运行管理体制都面临着与世界“接轨”的问题,这既是生存需要,也是发展的条件。对此,领导干部必须积极适应,提高驾驭能力,自觉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开放意识。当前,一国一地一域的经济发展乃至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其影响和作用已不再局限于一国一地一域,而是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在这种大环境中,缺乏自觉的开放意识,缺乏世界眼光,仍然拘泥于一时一事一地的得失,无异于坐以待毙。从发展的趋势出发,审时度势,把握现在,透视未来,以长远的眼光权衡利弊。

  领导干部的现代意识不可能与生俱来、天赋生成,只能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如果不能主动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不能加强学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被动消极,冥顽不化,不仅难以担当现代化重任,而且势必被现代化大潮所淘汰。因此,领导干部要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作为更新观念、形成现代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其基本观点,领会其精神实质,为现代意识的形成奠定正确的理论基础。二是要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历史知识以及一切反映当代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的新知识,掌握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基本规律;三是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认真研究、分析、甄别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四是要认真学习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五是要加强实践锻炼,将人类创造的现代化建设经验运用于工作实践,在实践中培养、丰富和提升现代意识。

  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现代意识的形成过程正像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只能是一个逐步积累、不断升华的过程。要克服一切僵化的思维模式和因循守旧的行为习惯,自觉地把思想意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传统观念、桎梏中解放出来,形成现代意识。只有具有一大批具备了现代意识的、并经过现代化实践锤炼成为全新的强有力的领导干部队伍,才能大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⑦5  (作者系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图说轻工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