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系以情感教育为依托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时间:2005-03-31浏览:6设置



    2004―2005学年度寒假,结合学校和系部要求,法政系给2003级学生布置了“寒假我为父母做了什么”的寒假社会实践。开学后,学生上交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文章,大多数同学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回报父母,尤其是社会的一种深深责任感! 

    这次通过“怎样回报对父母的爱”的作业,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表面是让学生去写,实际要求学生去做。这是法政系贯彻和落实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次尝试,在学生中取得了很好效果,法政系正在努力把这种尝试推向深入。

  大河报在3月28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B02版),原文如下:

让感恩教育荡涤大学校园

首席记者 王曦辉 实习生 粟晓丽 文 记者 李文波 图

核心提示

  ――2004年,被广泛报道的《辛酸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在大学校园引起了共鸣,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

  ――入选“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的田世国,38岁的他毅然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母亲的生命,由此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

  是年少不知父母恩,还是经历了世间的冷暖才懂得父母恩之重?2005年的寒假,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2003级的学生们揣着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回家――“寒假我为父母做什么?”

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引出大学生感恩问题

4.6%的大学生经常

在家帮父母干活

  参加此次调查的学生176人,我们从中随机抽取了130位学生的作业进行了统计。

  在这130位学生的寒假作业中,提到经常在家帮父母做事情的只有6人,占4.6%,主要都是做饭、洗衣、打扫卫生、购物等,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给父母的一种安慰”。

  在寒假中,有为父母做事的想法却没有实际行动的有24人,占18.5%;这些学生大多懂得“父母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不求回报的爱”,“父母终有苍老的一天,应该学着承担责任”,“虽然现在做不了什么,但将来有一天会用行动报答父母深厚的爱”……他们的烦恼是“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就是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在假期中付诸实际的人占了大多数,共有95人,占了73.1%。从他们交上来的作业看,他们为父母所做的基本上都是不太大的事,如学做家务、用奖学金给父母买新年礼物、陪父母聊天、同父母一起做生意、给父母染发等,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的他们用“大吃大喝”父母做的饭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但也有5位学生认为,“在别人的提醒下为父母做点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他们的“整个寒假都很无聊”,占3.8%。

89.4%的学生认为

“小事也是尽孝心”

  据统计,在假期中为父母做了一些事情的学生中(包括经常做的和想到了刚做的),做家务活的有44人,占40%。其中很多是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给父母做饭,以至于有一半以上的父母觉得“很惊奇”,多于1/3的母亲“眼里含着泪花”,父亲“沉默不语”。

  用奖学金给父母买了礼物的有11人,占10%。有给父母各买了一件毛衣的,有给母亲买了一套保暖内衣的,有给父亲买按摩器的,这些都成了“父母向别人夸耀的幸福”。

  帮父母做生意的和同父母聊天的各有10人。帮父母做生意的,“从感觉丢面子,不好意思吆喝”,变成了后来的“大胆地干”,认识到“自己以前对父母的态度是多么不对”,“父母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只为了我们好好地生活,却从不说什么”。同母亲聊天的学生感觉到“孝敬父母,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赡养和生活上的照顾,还包括精神上的安慰”,“半年才回家一次,父母有很多话要跟我们说,同父母多待一会儿,能让他们感觉安心很多”。

  在130个大学生中,还有5人亲手为父母染了发。在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有3人告诉他们的父母“我爱你们”,使得“母亲哭得像个小孩子,父亲直说‘傻’”。为了达成母亲“这些东西只有吃到你们的嘴里,我才好受些”的心愿,有两位 同学“整个寒假都在大吃大喝”。有3人“为了给父母按摩,到按摩院打工”。也有12位同学认为“努力学习,好好做人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通过做这些事情,有84位同学体会到了“平日里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而为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是应该的”,“再小的事情只要做了,就是孝心,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占做过事情总人数的89.4%。也有11人做了,但没有太多的感想,占11.6%。 

  从学生的作业中,你能看得出学生的表现各异:想与做的矛盾。做什么?怎么做?做这些小事是为父母还是为自己?这些真实的想法提醒我们,感恩教育对大学生是多么重要。

图说轻工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