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发表我校党委书记、校长张亚伟教授理论文章

时间:2005-09-21浏览:9设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目标、原则及要求,如何加强和改进工作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9月21日《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了我校党委书记、校长张亚伟教授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创新”的理论文章。原文如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创新

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张亚伟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出现新的变化并呈现新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够适应,存在着“重视不够,方法不多”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加强和改进中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在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这既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要真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认同,离不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支持。可以说,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果没有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教育工作者空洞的说教;如果得不到大学生的支持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学生;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动力主体,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作为教育的权益主体,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发展主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整体能力的增强。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虽然语言朴素,但蕴涵深刻的道理;看似平常,真正做好则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
  贴近实际,就要贴近大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真正在充分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出高招;就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大学生把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贴近生活,就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关注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重大问题,帮助和引导他们自主自觉地驾驭生活,把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到学习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形成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
  贴近学生,就要把握学生脉搏,了解学生愿望,说学生想说的话、想听的话,使思想政治工作可亲可信,深入学生的心灵。要围绕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切身利益,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学生真心诚意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任何成功的教育都是综合各种因素形成的,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教育的失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社会和家庭的支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系列链条的断裂。毕竟,思想来源于现实,思想服从于现实。因此,必须实现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途径、渠道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制度、基地建设的协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唯此,才能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拓展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依据网络规律和特点,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内涵,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作用,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优化素质、完善人格、提升境界。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接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图说轻工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