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刊登校长剧乂文教授关于“促进河南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思考”的文章

时间:2008-01-11浏览:49设置

 

   

    2008年1月8日,《中国教育报》第四版刊登了我校校长剧乂文教授关于河南高等教育建设发展的文章,题为《促进河南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思考――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体会》。全文如下:
 
促进河南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思考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体会
郑州轻工业学院院长   剧乂文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划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部署。尤其是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的地位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结构安排上,把优先发展教育摆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将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有”目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第一要求,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体现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从内容表述上,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方略,第一次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强调了“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在推进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的突出作用。从价值导向上,明确提出了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论述突出强调了教育的公益性质和公共服务职能,突出了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从目标要求上,明确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方针。教育方针是我国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受教育需要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为谁服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为人民服务”写入了教育方针, 十七大报告对这一方针做了进一步阐释――“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教育的人民性。从发展战略上,明确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的战略部署。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对教育事业发展任务的具体部署。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体现了十七大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显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创新思维,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准确判断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6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800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居世界第一,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居世界第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中的社会价值。
    就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坚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45.5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02%,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具有长远意义的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和省辖市三级办学,省和省辖市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18个省辖市均设置了市属高等学校,4个省辖市布局了市属本科院校。
    但是,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认真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河南高等教育的规模仍然存在着不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适应高等教育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的问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虽然达到17.02%,但仍然远远低于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前全省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二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22%,低于全国2.82%的平均水平,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贷款规模较大,全省高等教育投入面临偿还以往欠账和未来继续发展的双重压力。三是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高等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纵向各层次间比例失调,衔接不当,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金字塔”比例结构。高等教育横向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协调,融合不够。尤其是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校都把目标定位在学历教育或创建研究型大学上,致使学术型大学失去社会性,职业型大学失去职业性;一些高校不考虑自身的基础和现实条件,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求大求全;成人高校、职业高校和民办学校规模偏小,条件较差,管理模式和办学模式“普通高等教育化”,最终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高等教育内部学科专业的同构化现象严重。这种趋同化的追求,既不适应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应有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违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其结果则是既造成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也造成了高校定位不明晰,特色、优势不突出,为社会提供的产品――人才,也因此而缺乏鲜明的个性特点,不能适应社会多层次的需求。
 
    目前,河南高等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央开始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河南作为中部和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对全国的影响将会大大增强,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河南省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的历史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竞争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落实。这为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正视河南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促进河南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促进河南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尽管河南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已进入全国前列,但目前全省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虽然达到17.02%,但仍然远远低于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同时,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全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的实施,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任务和人口基数大、素质整体不高的现实状况,河南面临着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双重任务。因此,积极推进河南高等教育规模的稳步增长,甚至保持河南高等教育规模有序适度超前发展仍然是极为必要的。只有解决了这一基本矛盾,才能真正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的目标。与此同时,必须贯彻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要以学生为本,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和谐。总体来说,高等教育就要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重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促进河南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 从政府角度而言,首要的就是要确保高等教育的有效投入,解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经济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都有利于加大对高等教育这一公益事业的投入。在当前的条件下,用更多的财力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必须,而且可能。要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同时,适当改革现行教育经费、特别是专项经费的分配方式,使各个层次和类型的高校,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办学经费保障,消除高校发展中的资金之忧。从社会角度讲,要进一步拓展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投入结构,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引入市场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和扶持高等教育事业,建立教育投资滚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就高等院校自身而言,要更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发展措施,坚持走内涵提高式的发展道路,努力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从而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这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促进河南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强引导和调控,解决好高校的趋同化问题,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国际上以及国内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高校之间应有类型和层次的区分,不同的高校应有不同的定位,形成不同的优势和特色,以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由于宏观规划的欠缺和高校自身发展战略的不明晰,高校之间趋同化现象开始出现,几乎所有学校都在追求综合化、大规模,一些高校只注重外延的拓展而忽视内涵的丰富和提高,一些高校不考虑自身的基础和现实条件,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求大求全。从学校个体行为看,学校作为教育市场中的主体,追求社会、市场的认可度,追求报到率、考研率、就业率,向综合化、大规模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就高等教育整体而言,这种趋同化的追求,既不适应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应有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违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其结果则是既造成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也造成了高校定位不明晰,特色、优势不突出,为社会提供的产品――人才,也因此而缺乏鲜明的个性特点,不能适应社会多层次的需求。多层次的高等教育格局的形成过程,或者是通过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自然淘汰而形成,或者是通过有计划的引导而形成。在当前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然的竞争和淘汰无疑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应当加强宏观规划,尽快出台高等学校分层分类与定位标准,充分运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对高校实现分类指导、分层次管理,促使不同基础、不同条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形成不同的发展目标、重点和特色,引导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有序竞争,和谐发展,逐步形成“分类靠政府,分层靠市场,定位靠学校,评价靠社会”的有序发展态势,引导各级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办出特色,确保质量,和谐发展,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和谐有序发展的河南高等教育体系。
    促进河南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注重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足以证明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是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方面,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地分享高等教育资源,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要在高等教育机会上体现公平,努力让所有人都享有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在公平享受高等教育方面的合法权益。在教育政策和制度上体现公平,把保证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作为政策的基础性目标,继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进程,通过完善高等人才的选拔制度,让更多有才华的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通过完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有志青年完成学业,扫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体现公平。综合运用教育规划、招生计划、院校设置和基础建设审批等调控手段,更好地引导高等学校把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上来。
    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和冷静思考河南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问题,主动适应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促进河南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图说轻工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