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河南日报社主办的“2008读者最满意的十佳院校大型调查评选” 公众投票活动中,我校被评为“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6月5日,《河南日报》在第六版刊登了题目为《以特色求发展 以实力塑形象――“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郑州轻工业学院发展纪实》的文章,全面报道了我校建校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各项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
原文如下:
以特色求发展 以实力塑形象
――“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郑州轻工业学院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李树华
郑州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77年,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文、教、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目前,学校拥有15个教学单位,48个本科专业,2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2个工程硕士授权点,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达17000多人。
建校以来,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亮校”的办学方针,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工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成绩斐然,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突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设立了教学改革专项基金,每两年组织一次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的立项工作,针对教育教学的相关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和实践,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按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素质、严管理”的教学思想,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实施优质及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目前,学校已获得13门省级精品课程,在省内高校中位居前列。
强化实践实验教学。学校通过加大实验室投入,改善教学的硬件支撑条件。增加实践课学时比例,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增设社会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性竞赛活动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建立了校党政领导联系院系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已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汇英纳贤,努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强校之本,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力度,推进教学团队建设。设立校内科研基金、新进博士硕士专项基金、青年教师科研扶持项目基金以及一批奖教基金等,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拨出专项经费,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到国内外攻读学位,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设立人才引进基金,专门用于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改善高层次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加快培养和造就学科带头人及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组织开展教学名师评比、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示范教学、岗位练兵、优秀教案评比、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切实为青年教师学术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加大对成绩突出、贡献大的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
通过筑巢引凤和一系列激励措施的实施,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创新力强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00余人,有双聘院士、河南省特聘教授、省管优秀专家、省级创新人才、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近百人。形成了以院士和河南省特聘教授为核心,以承担国家和河南省重大科研项目、学术造诣深的教授、博士为中坚,以敬业实干的青年教师为支撑的一批优秀学术群体。
特色亮校,积极培育优势学科专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继续保持并发展学校原有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同时,科学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加大学科专业建设投入,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目前,建成了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工业设计”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艺术设计”专业为龙头,8个校级名牌专业建设点为核心,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一批新建专业为支撑的专业体系。
学校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以优势学科聚集人才,以学科特色赢得竞争力,逐步形成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新局面。
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重点扶植和培育特色优势学科专业,轻工特色更加鲜明,学科专业优势更加突出。国家级特色专业――工业设计与省级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食品科学、应用化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具有明显优势,在一些学科方向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如工业设计在行业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食品学科的烟草化学和香精香料研究方向是国内高校唯一拥有的研究方向,电机与电器学科在信息电器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加大投入,夯实学科建设基地。学校加强学科基地建设,拥有信息化电器实验室、表界面科学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设有河南省生物工程中心、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与新飞集团、摩托罗拉(亚洲)、安耐特、Microchip公司、三全食品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同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就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工艺、管理等课题进行合作攻关。
科研强校,着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学校积极实施科研强校的战略,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通过制定、完善一系列科研政策,组建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加大科研投入,调动了教职工科研的积极性,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承担了包括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入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有河南省信息化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表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校烟草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为汇聚科技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学校高层次科研项目数量显著增加,纵向科研经费得到较大幅度增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与河南省高层次科研项目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2007年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在河南省高校中位居前列。
学校充分利用生产力促进中心、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起开放型、高层次、多元化的产学研联合体。加强与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如面向企业需求,为海尔、美的、双汇、三全、莲花味精等国内大型企业提供课题攻关和技术咨询服务等;与许昌市人民政府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等,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还积极与国内重点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实现优势互补。如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研究的“精密运动机构中若干关键动力学与控制问题的研究”项目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依托烟草工程的科研优势与郑州烟草研究院联合进行科研开发等,为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德育为先,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放在学校全局工作的首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学校始终坚持德育首位原则,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率先在河南省高校中施行了德育学分制,实现了德育工作考评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强化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学校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在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提供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场所,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实习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校内外实习基地100多个,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条件。
学校坚持以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潮”活动为龙头,以日常性、群众性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崇德、尚学、和谐、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勤奋向上、求知笃行”的良好学风。学校连续多年被国家和河南省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大学生艺术团被团中央等单位授予“全国优秀学生社团”称号。
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而良好的社会声誉又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多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稳居河南省高校前列。
开放办学,国际交流合作广泛深入
学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趋势,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十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科学研究、互派教师和留学生等多方面的合作。聘请了包括国家友谊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外籍教师来校任教,经常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重视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包含最新科研成果的教材以及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坦诚开放、主动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对外交往的能力。
丰富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对外影响和知名度,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学校还设有河南省唯一的雅思考试中心,被英国驻华使馆誉为“中国北方最优秀的考点”之一。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努力实现办学层次、办学平台、办学条件的三大突破,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规模与结构更加合理,质量与效益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