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60年之际,《河南日报》在9月25日的综合新闻版(11版)报道了我校不断深化改革、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日益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特别关注了我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和成效。
全文如下:
把握机遇 强化特色 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郑州轻工业学院办学成绩斐然
郑州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77年,是原国家轻工业部所属的八所高校之一,1998年转为中央和河南省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文、经、管、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
建校以来,郑州轻工业学院紧紧把握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改革,凝练特色优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日益提高,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
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倾力打造良好的办学条件,目前拥有东风校区和科学校区两个校区,拥有体育场、体育馆、标准游泳池等良好的体育设施;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169万余册;高速宽带信息网便捷地连通校园的每一角落,是“河南省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工程单位”。
近年来,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及时启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绩斐然。专业建设突出特色,在50个本科专业中,“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艺术设计”、“热能与动力工程”等8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课程建设打造精品,“室内设计”、“微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市场营销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1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建成了“化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教学团队的建设,“烟草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和“电器控制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相关专业的特色优势明显,拥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授予权。
学校牢牢抓住人才质量不放松,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营造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成立了大学生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建立了河南博物院、红旗渠、焦裕禄纪念馆等德育、素质教育基地。在河南省高校率先实施德育学分制,实现了德育工作方法的新突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硕果累累,多次被中宣部、团中央等授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依托40余个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强化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建校以来,学校已培养了6万余名毕业生,全国烟草行业、家电行业、电池行业、食品行业、工业设计行业的大批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都有郑州轻工业学院的毕业生。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稳步提高学校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在省内高校中表现突出。现拥有4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含12个二级学科),10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学校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形成和汇聚了一批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学校现有双聘院士3人,省级特聘教授岗位8个、省级特聘教授6人。有2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和1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100多人。学校积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学校建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中心,设有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中心、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河南省高校生产力促进中心、郑州市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多个科研机构,加入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与轻工及相关领域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而深入的合作关系。
学校以提升科研水平为目标,大力推进科学研究上台阶、上质量、上水平。近几年,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近50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3项,其中国家级科研成果奖7项。学校教师的科研论文被SCI、EI、ISTP等检索机构收录的达5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00余部。
作为和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轻工特色的高校,学校一贯积极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学校与省内有关地市建立了战略性学研产合作关系,与红塔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神马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学校研制生产的“通讯光缆用硅芯管母料”,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光缆的敷设,自2002年以来,河南省高速公路用硅芯管90%以上使用该校研制开发的母料。学校还是河南省轻工行业协会挂靠单位,已成为促进国家轻工行业和河南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为我国轻工行业尤其是河南省轻工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郑州轻工业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把握国家振兴轻工业发展的机遇,围绕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向工业强省迈进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特色和优势,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切实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